登录会员系统  |  联系我们  |  加入学会  
学会动态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专题论坛议程公布
发布时间:2025-07-17      来源: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分享:

640.jpg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活动,将于2025年7月在北京集中举行。本届年会以“示踪科技前沿 助力创新发展”为主题,搭建高端跨界学术交流平台。

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承办的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专题论坛将于7月27日北京召开。本论坛围绕地月空间态势智能感知体系建设、三体轨道智能编目、时空基准等非共识议题,邀请人工智能、航天工程、天文学等跨学科跨领域专家深入交流,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发展路径,研判其变革性技术,推动我国地月空间智能感知与应用新体系建立。

本次会议免收注册费交通及住宿费自理,欢迎进入会议链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扫描二维码报名参会。报名截止至7月20日前,参会名额有限,额满即止。

1.电脑端网页链接:

https://hybg.cast.org.cn/home?id=34665

2.手机微信扫码进入会议小程序报名


图片1.jpg 

一、会议背景

地月空间作为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领域,对国家安全、航天技术发展以及深空探测具有深远意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月空间感知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围绕地月空间态势智能感知体系建设、三体轨道智能编目、时空基准等非共识议题,亟需人工智能、航天工程、天文学等跨学科跨领域专家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发展路径,研判其变革性技术,推动我国地月空间智能感知与应用新体系建立。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探讨相关领域前沿科技与发展趋势,兹定于2025年7月27日,在北京市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论坛,本论坛为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系列学术活动。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承办,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报告,并开展讨论和交流。


二、会议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承办单位: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会议主题: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感知

会议主席:于登云 研究员

会议时间:7月27日(周日)9:00-16:30

会议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 中国科技会堂 二层B204+B205会议室

三、会议日程

 微信图片_20250717173825.png

 

四、报告嘉宾


图片2.jpg 

于登云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

报告题目:基于AI的地月空间感知技术现状及展望

专家介绍:于登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四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联合会卫星商业化应用委员会主席,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空间信息感知与决策”专委会主任等。长期从事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我国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以及高分辨率卫星工程等国家重大航天任务作出了应有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6部,获授权发明专利27项,发表论文100余篇。2020年6月,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2020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2023年获中国航天基金会“钱学森杰出贡献奖”。

报告摘要:随着空间科学与空间应用的不断推进,地月空间已成为航天技术发展的关键战略区域。面对日益增多的航天器及太空碎片数量,亟需发展先进的空间态势感知技术以实现对地月空间目标的精准监测与持续跟踪,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这一瓶颈提供了新契机。报告在简要阐述地月空间意义和主要地月空间航天活动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地月空间感知技术现状,分析了未来地月空间态势需求,提出了基于AI的地月空间感知技术重点方向。


 图片3.jpg 

王赤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

报告题目: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天气预报

专家介绍: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发表Nature、Science等学术论文300余篇。 现担任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中方首席科学家, 探月工程四期首席科学家,子午工程二期总指挥。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报告摘要:随着人类太空探索活动的扩展,地月空间天气的精准预报对航天器安全、宇航员健康及月球科研站建设至关重要。传统预报依赖经验统计或理论方程,受限于数据稀疏性和物理复杂性,计算效率和预报精度受限。人工智能技术与空间物理的深度融合(如物理信息神经网络),能够快速识别环境扰动,高效挖掘太阳活动、行星际扰动与地月空间响应的非线性关联,显著提升预报时效性与准确性,实现预报精度、效率与可靠性的平衡。未来,AI与多源观测数据的结合,将推动实时、自适应地月空间天气预报系统的建立,为地月空间探索任务提供技术支撑。

 

1752738425144075.jpg 

杨乐平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星历模型下地月平动点轨道参数表征与目标编目方法

专家介绍:杨乐平,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科技委某领域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太空安全战略与轨道博弈技术研究,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主编出版《纵论太空》、《太空安全指南》等专著、译著十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报告摘要:由于三体动力学具有混沌和不可积的特性,传统Kepler轨道根数不再适用于地月轨道参数表征与目标编目,成为地月态势感知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Hamilton力学方法对星历模型下航天器的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一种适用于地月平动点轨道的参数表征方法,其中三对作用-角变量分别对应鞍点或中心的运动特征。仿真结果表明,该参数可反映平动点轨道的振幅、能量以及轨道族等信息,可用于地月平动点目标编目、态势表征、轨道预报等任务。

 

1752738445175176.jpg 

刘丹 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二十三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地月空间物体雷达成像与智能认知方法初步研究

专家介绍:刘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多个雷达产品总设计师,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等。

报告摘要:随着人类月球探索及深空探测任务的深入开展,研究地面雷达对地月空间物体探测及信息获取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地月空间轨道的动力学复杂且具有时变特性,制约了雷达的观测成像能力。开展地月空间物体运动轨道模型辨识以及在轨道模型约束条件下的目标成像与智能认知方法研究,并以地面雷达探测月面目标的场景为例,验证该方法对地月空间物体探测成像的效果。


 1752738466965938.jpg 

邸凯昌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报告题目:新一代月球全球控制网LGCN2025的构建与应用

专家介绍:邸凯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行星遥感研究室主任。遥感形貌制图与视觉导航定位成果业务化应用于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六号探月任务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86篇(其中SCI收录116篇)。获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现任中国测绘学会深空探测遥感测绘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报告摘要:月球控制网是月球测绘遥感制图和月球探测数据科学应用的空间定位基准和控制框架,以往常用的ULCN2005月球控制网精度百米至几百米,已无法满足21世纪月球制图定位基准的需求。本报告介绍了新一代月球全球控制网LGCN2025,阐述了控制网构建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及精度评价结果。LGCN2025在定位精度和控制点数量上都远优于UCLN2005。基于该控制网生产出全月3m、重要区域1m的正射影像图。全月控制网和正射影像图已应用于着陆区选址、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科学研究。


 1752738489908331.jpg 

王鹏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究员

报告题目:发展高效稳定的地月编目能力,支撑国家地月利益拓展

专家介绍: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副总设计师,研究员,博士,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委会委员、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空间信息感知与决策专委会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博导。长期从事地月航天器的总体设计工作。作为副总师,负责开展了某地月地面演示项目的研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了4项地月相关预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参与了三项地月相关预研课题。主持完成了多项深空飞行器的研发论证以及地月规划论证工作。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1项,发明专利3项,学术论文10余篇。

报告摘要:地月空间蕴含巨大利益,是大国竞争的重点区域。据估计,未来十年地月空间将部署并长期驻留400多个航天器,并产生大量碎片。构建地月编目能力,全面掌控地月空间态势,保障我国地月空间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势在必行。

为了获得足够的目标三维位置观测信息,经典定轨体制必须保证合理的相对观测弧长,但当地月目标的绕地周期延展到1个月的量级,传统方法的定轨效率效率将急剧下降;地月驻留轨道混沌性强,测定轨误差指数放大,需要更快的重访周期。必须构建全新高效、稳定的地月编目能力解决上述问题。

本报告回顾了当前地月空间编目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前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1752738516309492.jpg 

高扬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

报告题目:地月空间DRO探索助力推动AI赋能创新研究

专家介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2003年12月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航天工程博士学位,2005年6月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长期从事航天动力学、导航与控制应用基础研究,同时参加航天工程任务及研究生教学。近5年来,重点开展地月空间探索与开发利用的预先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了我国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先导航天工程任务立项实施,通过自主创新总体设计取得重要突破。

报告摘要:地月空间DRO探索飞行任务研制并发射了三颗试验卫星,成功构建国际首个地月空间三星星座,验证DRO轨道特性、卫星跟踪卫星定轨导航新质能力,开展伽马射线暂现源探测及地月空间导航通信新技术试验。专项助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地月空间航天器光学自主导航创新研究,包括天基测量精密定轨及光学空间基准构建、地月及空间目标光学图像AI算法优越性验证、地月及暗弱空间目标地基/天基观测图像大数据、轻量化深度神经网络及其星载实现技术等。

 

1752738534278574.jpg 

尹继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基于KAN网络的空间目标定轨技术

专家介绍:尹继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军科委专家、装备发展专业组专家、“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大专项专家等。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空间信息感知与决策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长期从事面向深空探测的人工智能理论及应用、空间目标智能识别。主持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创新特区项目、航天院所项目30余项;在Science Advances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2024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报告摘要:高效准确的空间目标定轨技术是空间态势感知领域的重要环节。轨道确定依赖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近些年出现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空间目标定轨方法,但缺乏对动力学规律的建模能力。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KAN网络的空间目标定轨模型,该模型兼具强大的动力学规律与数学拟合能力,有效解决了天基光学观测的目标初轨确定问题。提出的方法在精度、效率上具有显著优势,为空间目标高精度定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1752738550891116.jpg 

曹建峰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研究员

报告题目 地月时空基准构建与维持技术

专家介绍:曹建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研究员,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主要从事航天器精密定轨及科学应用研究。获2019年度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贡献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杂志编委。

报告摘要:地月空间时空基准体系是国家空间参考体系发展的新阶段,是推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防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报告从地月时空基准构建发展趋势,时空基准架构设计,导航应用等方面介绍时空基准构建与维持的初步思考,系统梳理时空基准架构设计与的关键技术,拟通过地月导航导卫星、北斗星座及地面测控站形成三位一体基准框架,融合地面校准、北斗溯源、星间自主守时三级递进模式,实现高精度的时空基准维持。


 1752738576978271.jpg 

张晓明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地月空间目标实时智能检测识别技术研究

专家介绍:张晓明,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2018年入选国家天文台星云C人才计划。2014年至2020年担任兴隆观测基地光学工程师岗位,2019年至2020年担任2.16m望远镜技术主管。现任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空间信息感知与决策专委会委员。2020年至今主要从事空间目标光度特性测量数据获取与分析方面的研究,先后负责和完成了多项空间目标实时光度测量及数据处理系统的研发工作,并已成功得到工程应用。

报告摘要:地月空间目标具有距离远、分布空间大、信号暗弱等特点,需要使用大口径、大视场的望远镜进行高效监测。大口径、大视场望远镜在提升探测能力和搜索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观测到的自然天体数量,还会周期性受银河、小行星带等区域密密集自然天体的影响。针对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目标检测识别困难问题,开展了复杂背景下地月空间目标实时智能检测识技术研究,初步实现了同视场内多个不同运动速度和方向目标的快速、有效检测识别。

 

五、酒店预订

会议酒店: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号 中国科技会堂

房间价格:标间648元/晚(含早)

酒店预订联系方式:13581807025 陈星

 

六、注意事项

1.参会人员请通过会议网页链接或小程序二维码进行注册;

2.本次论坛不收取会议费,提供当日午餐,参会人员往返交通、住宿费用自理;

3.本次会议形式为线下会议,无线上直播,请报名时仅选择线下会议。报名截止至7月17日前,参会名额有限,额满即止。会务组将对报名人员进行审核,最终报名通过以收到短信通知为准。

 

七、联系方式

王汇娟 13810374088 wanghj@nao.cas.cn

穆辉宇 18813026919 muhy@henu.edu.cn

 鹏 15210631470 pqiu@nao.cas.cn

崔金凯 010-82544754 info@csig.org.cn



Copyright © 2025 拉斯维加斯手机娱乐网站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5643号   京ICP备12009057号-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 邮编:100190

技术支持:中科服

Baidu
map